一、序(淨覺佛教事業護法會)

二、前言

三、母親是駐世活佛

四、佛教的孝親觀

母親是駐世活佛(上)

出家在家,慈心孝順,供養父母;計其功德,殊勝難量。所以者何?我自憶念過去世,慈心孝順,供養父母,乃至身肉,濟救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為天帝下為聖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是福。

賢愚經卷第一須闍提品

 序(淨覺佛教事業護法會)

民國八十一年五月十日,彰化縣政府與彰化縣佛教會,在彰化縣政府大禮堂,合辦一場慶祝母親節佛學講座,禮請臺灣省佛教會理事長淨心長老,以「母親是駐世活佛」為題,詮釋佛教的孝道。

  當此人倫道德日益淪喪,世人日益不重視孝道之際,這一場佛學講座,是喚起人倫道德,改良社會風氣的警鐘。尤其是淨心長老在講座中,闡釋佛教的孝與儒家習俗的孝之同異,明白指出佛教的孝,才是真正廣大究竟的孝。淨心長老這一番闡釋,對於那些一向誤會「佛教是不講孝道的宗教」者,有導正的作用。

  五月十日是農曆四月八日,既是母親節也是教主釋迦牟尼佛聖誕紀念日。在大孝釋迦尊聖誕紀念日,闡釋孝道,更顯得意義深長。

  淨心長老逾九十高齡的母親還健在,長老以母親給與的慈愛及自己對母親的感受,敘述天下母親的偉大與可貴。

  長老一席感性的話,深深的感動了聽眾的心。因此,當演講結束後,有很多聽講者,要求彰化縣佛教會,將這有意義生動而深刻的講演,整理出版,廣為流通,以收「提倡孝道」之宏效。因此,彰化縣佛教會根據當天演講的錄音整理,經淨心長老親自閱校後出版贈閱。

  「母親是駐世活佛」這一本書出版後,反應良好,尤其是深入淺出而又感性的文字,博得廣大讀者所喜愛;這一本弘揚孝道的書,有大力推廣的必要,因此,本會徵得彰化縣佛教會朱文科理事長的同意,再版流通。願這本書的流通,對於弘揚孝道,重建家庭倫理與社會秩序,有積極的效果。

前言

彰化縣政府周縣長、民政局長、彰化縣佛教會朱理事長以及林前理事長、在座的各位法師、各位佛教同仁、各位貴賓:

  今晚由彰化縣政府以及佛教會舉辦這一場弘法活動,承蒙主辦單位不嫌棄,要我來這裡講「母親是駐世活佛」這個題目,我感到非常的歡喜,非常的榮幸。

  今天以我們佛教徒來講,是具有雙層意義的日子,但是這雙層的意義,把他歸納起來,實在是一種意義。因為今天是四月初八,就是我們教主釋迦牟尼佛聖誕紀念日,而從世俗來說今天是母親節,母親節跟我們教主釋迦牟尼佛的聖誕,在外表看起來是兩回事,但事實上這是同一個意義。怎麼講呢?因為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就是世界上大慈大悲救度眾生的一位最偉大的聖人。我們又說,天下父母心,尤其是天下慈母心。佛陀疼愛眾生,和父母疼愛孩子的心情是一樣的,所以我們佛教將佛陀當做是一位最慈悲的父母。我們今天來慶祝教主釋迦牟尼佛聖誕,是感念祂慈悲疼愛眾生;今天我們在慶祝母親節,也是感念我們最慈悲的母親。

  講到這個地方,我感到很幸福,我不但能做一個佛教徒,做祂──教主釋迦牟尼佛的弟子,能夠受佛陀的疼愛。我目前尚有一位九十幾歲的母親在身邊,身體還很健康。尤其是讓我最高興的是,當我出家修行的時候,我母親很不諒解,她說:「把你養大,希望將來有個依靠,需要你奉養,你卻跑去出家。」母親很生氣,所以勸她信佛學佛,免談;請她來寺院住嘛,免談。但是她年歲大了,思想有所改變,現在不但要跟我住在一起,而且同樣持齋,每一天會念佛,這是我感到最安慰的地方。

  我相信各位如果母親還在世的人,一定感覺有多一份溫暖;但假若母親已去世的人,要如何來感念自己的父母?如何報答父母恩呢?以下我想以佛教的道理提出來與各位參考。

  我今天要講的內容有七段,最前一段是佛教的孝親觀。佛教的孝親觀,其道理可能深了一點,所以我想放在後面跟各位說明。

 

母親是駐世活佛                                                                                        (TOP)

現在從第二段開始說明,何以「母親即是駐世的活佛」?這話是說我們的母親就是一位住在世間的活佛。在南海普陀山有一段因緣故事:

  相傳有一個非常不孝的人,平時對母親百般虐待,甚至毆打他的母親。一天,這位不孝子想到要去南海普陀山,禮拜觀世音菩薩。走啊走,就要到南海普陀山了,因為他不識路,於是便向人問路。

  他問說:「請問南海普陀山在那裡呀?」
  路人反問道:「你去南海普陀山做什麼?」
  他 說:「我去南海普陀山拜觀世音菩薩。」
  路人說:「南海普陀山並無觀世音菩薩。」
  他 說:「那觀世音菩薩在那裡呢?」
  路人說:「觀世音菩薩就在你家。」
  他 說:「在我家?沒有啊,我們家那來觀世音菩薩。」
  路人說:「有啦,你回家便可見到。」
  他 說:「可是我並未見過觀世音菩薩長什麼樣子呀!」
  路人說:「你回家會見到一個衣服穿反了,鞋子也穿反了的人,那人便是觀世音菩薩,你得禮拜她哦!」
  這不孝子深感奇怪,家裡那來衣服穿反了,鞋子亦穿反的人?沒有這樣的人呀!但是路人明明說:「去南海普陀山遇不著觀世音菩薩,得回家才遇得著觀世音菩薩。」於是他便回去了。
  他早上由家裡出門走到下午才到南海普陀山,那時交通非常不便,他再由南海普陀山走回到家裡時已是半夜了,他便向母親敲門。
  母親因過去常被兒子打,心裡非常畏懼,深怕動作慢了又要挨兒子打,於是匆忙起床穿好衣服、鞋子,三步併兩步趕去為兒子開門。一開門,兒子見到眼前這位衣服穿反了、鞋子也穿反了的人,以為是觀世音菩薩便立刻向她下跪,抬頭一看,發現她便是自己的母親,原來母親即是觀世音菩薩。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駐世活佛。

  這段故事給我們如下的啟示:

  我相信告訴那個不孝子:「觀世音菩薩就在你家」的路人便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借此機會告訴這不孝子:「你若不孝順你的父母親,去普陀山拜觀世音菩薩做什麼呢?去了普陀山拜觀世音菩薩而心中卻不孝順,那是沒有用的。」

  這不孝子回家見到母親,以為是觀世音菩薩,便下跪禮拜,心中當然也得到了啟示。從那時起,他徹底改過,自此好好孝順母親。

  「母親是駐世的活佛」這在我們佛教來說,有甚深的意義。為何說有甚深的意義呢?如我前面所說,佛是大慈大悲的,經典中亦說:「一切眾生皆我赤子」在佛陀看來,世間的每一位眾生,皆如同自己所親生的嬰兒一般。剛出生的嬰兒,最需要父母親的照顧。為人父母照顧子女的愛心,就像佛照顧眾生的大慈悲心一樣。相信在座的各位,一定也會想起父母親的慈愛。

  回想小時候,我的故鄉在豐原,我是鄉下人、莊稼人。就在我剛就讀國民小學時,發生一種流行病,就是痢疾。日本人非常殘忍,不設法治病,卻將染病的人抓走,抓走之後便打針,讓病患斃命,以杜絕流行病。

  很不幸的,我亦染上這種傳染病,猶記得那時警察到家裡來查看,我病得很重,我母親將我抱到草堆下藏起來。以前鄉間人經常在屋後將稻草堆高起來,就是所謂的草堆。那時我家屋後正好有兩個草堆,我母親將我放在兩個草堆之間,上面再用稻草蓋起來,深怕被警察找到。幸賴佛陀庇佑,那時我看得到兩個警察,他們看不到我,在他們搜查到草堆時,正好有飛機在頭頂附近飛過,他們只抬頭看頭頂的飛機,並未仔細搜查草堆,因此沒有發現我,所以今天我才能在這裡與各位講話。否則,若當時被抓去打針,現在早已不在人間了。

  記得我小時候多病不好養,我現在這位九十幾歲的母親是我的養母,但我不是因為家中兄弟姐妹多或家境貧窮才過繼給別人。我生母與養母是親戚,我養母至三十幾歲仍膝下無子,所以向親戚領養一個孩子。後來,我聽鄰居提起我小時後發育不良,經常生病,可是我養母很有愛心的照顧我。

  以前鄉下人很可憐,那時經濟不好,尤其我們家又是大家庭,由伯父主掌家務。在大家庭中生活,只能求得三餐溫飽,其餘一切零用都要靠自己張羅,大家庭一概不給付,所以得利用閒暇去賺取自己的零用錢。我的母親就替人做「大甲帽」,「大甲帽」很便宜,做一頂才值幾毛錢,而小時候的我卻又體弱多病,一天到晚都在吃藥,於是母親白天做大家庭的工作,晚上便利用時間編織草帽,一直工作到三更半夜,就這樣辛苦將我拉拔長大。

  由此來體會母親的心情,雖然我只是她的養子,而非親生的兒子,但對我而言,生母與養母在我心中地位是一樣的,沒有生母那來我這個人身?沒有養母,我如何能長大成人 ?尤其自我懂事以後,母親對我疼愛有加,無微不至,幾至寵壞了我。因為她只有我這個兒子,既捨不得打罵亦少管教,當然她也費盡苦心。她這種愛子的心情正如菩薩的大慈悲心、佛陀的大慈悲心;若不是像佛陀的大慈悲心,母親是不可能這樣辛苦照顧我的。

  猶記得就讀國民小學時,得從鄉下走到鎮上讀書,路程要走上半小時甚至一小時,所以大清早便需出門。遇冬天時,天未亮,媽媽便趕忙起床煮早餐,讓我吃了好去上學。那時我因體弱多病,有時老師忘了叫我們帶便當,就糟糕了,因為下午還要上課,放學後,我肚子一餓,往往沒有力氣再走路回家,媽媽還得到半路上背我回家。想起母親對我這般的疼愛,心中充滿無限的感激,所以說出來與各位做參考,相信每個人的母親一定也都很慈悲。

  我發覺現代母親雖有慈悲心,但對待兒女的慈悲心可能有些許偏差。我曾在報上讀過一篇由一位老師所寫的感想,這位老師寫了什麼呢?話說有一天,一位年輕太太剛起床連頭髮都沒有梳理,就追到學校來,見到孩子,就塞了一千塊給孩子,原來小孩還沒吃早餐,她拿錢來讓小孩買早餐吃。孩子說:「用不著一千塊,十塊錢就夠了。」年輕太太說:「一千塊拿去啦!」

  各位想想,一千塊給小孩,原先他不會用,到後來他會用了,甚至到最後,一千塊他覺得不夠用了;那一位老師,對為人母親者,這樣的疼愛孩子,非常感慨,因為這樣有可能衍生很嚴重的青少年問題。這就是說現代人對兒女的疼愛方式不對。另外一方面,為何現代孩子越來越不會親愛自己的父母?對於這問
題,我有我的看法。

  我在高雄有一間育幼院,有時候我住在育幼院,早上起床後,我從三樓頂看到馬路那一邊,看到好多賣早點的攤販,好多小孩都在那兒用早點,因為他們的母親都尚未起床,他們只好在外面吃。各位想想,孩子一早起床,家中鍋灶冷冰冰的,孩子的心會不冷嗎?一定冷的,對否?以前我們起床時,鍋灶一定是熱的,我們都是吃熱飯的,所以心是溫暖的。尤其現代有些較時髦的婦女,生了小孩怕餵母奶會使自己身材走樣,就餵食牛奶。所以現代出現了很多牛脾氣小孩,牛脾氣小孩好愛打架,因為他們少了點人性,卻增加了獸性,很多芝麻小事根本不用打架,他們卻要打得鼻青臉腫。我相信母親的教養,與整個社會的型態,一定有著莫大的關係。

  剛才所說的,是在說為什麼「母親即是駐世的活佛」。事實上,為人母親疼愛子女的心與佛陀疼愛眾生的心都一樣,沒有任何差別。若用佛教中較深的道理來說,眾生皆有佛性,當然我們的母親亦都有佛性,所以我們的母親也是駐世的活佛,這是用比較深的佛理來說明。

 佛教的孝親觀                                                                                                  (TOP)

其次,我要說的是「母親節應如何感念母親。」講這個問題之前,得先說到佛教的「孝親觀」,也就是佛教所說的孝,與俗世間所說的孝有什麼不同?在說明這一段道理之前,我得先說明,佛教是個重視孝道的宗教。

  在過去佛教傳來中國之時,有一些儒家的人,不了解佛教的道理他們看見出家人出家修行,對父母不加奉養,於是認為佛教是一種不孝的宗教。但事實上,佛教最重視孝道,而且佛教的孝又與一般世俗的孝不同,也就是佛教的孝,是超過世俗的孝的。

  現在,我來說說佛教孝道的三位代表者。一位是我們教主釋迦牟尼佛;一位是地藏菩薩;一位是目犍連尊者。我們教主釋迦牟尼佛,祂的父親淨飯王四十幾歲以後才得這位太子,當然期望祂能繼承王位,但是釋迦牟尼佛卻出家修行。

  不過我們教主釋迦牟尼佛雖未盡在家之孝,卻盡了出家之孝。所謂出家之孝,是說當祂成道以後,祂便回來度祂的父親,度祂的家人,乃至以後,祂的父親淨飯王去世之時,教主釋迦牟尼佛為祂的木親抬棺木。這段記載是在《淨飯王般涅槃經》這部經書。這部經所說的是說我們教主釋迦牟尼佛看到當時有一些人不懂得該孝順父母。祂便以自己為榜樣─雖然祂已成佛,仍然要孝順父親所以當父親離開世間,出殯時,祂便和阿難尊者這些兄弟來為父親抬棺。祂是一位佛,祂父親只是個凡夫眾生,但佛與凡夫眾生是另外一回事,淨飯王既然曾經是佛陀的父親,就得孝順父親,這就是我們佛教孝順的榜樣。

  第二位是地藏菩薩。我們從經典看來,地藏菩薩的發願應該叫萬年菩薩,得永遠都要做菩薩,為什麼說永遠都要做菩薩呢?因為地藏菩薩數度發願「眾生度盡、方願成佛」只要眾生未度盡,祂就不能成佛了。但是祂為何發此「眾生度盡、方願成佛」的大願呢?

  根據《地藏經》的記載,地藏菩薩過去曾經做過婆羅門女,祂的母親不但沒有信佛教而且毀謗佛法,祂知道祂去世的母親在惡道中輪迴受苦,所以祂在佛前祈求而且發願,祂發願若能度祂母親離開惡道之苦,那麼盡未來劫,祂願度盡所有受苦眾生,使他們都得到解脫。各位想想,眾生怎能度盡?眾生本來就度不盡的,既然眾生度不盡,當然祂就沒有成佛的機會這是地藏菩薩做婆羅門女時發的願。這段記載是在《地藏經•第一品》,即「忉利天宮神通品」。

  地藏菩薩另一次當光目女時,這位光目女的母親很愛吃魚、蝦及種種水族類,很愛殺生。所以去世之後,便墮地獄受苦,一位阿羅漢便教光目女念清淨蓮華目如來,祈求這一位慈悲的佛陀來救度祂的母親。
由於祂的發心供佛念佛,所以祂的母親後來轉世投胎在祂家裡,做為一個婢女的孩子。這孩子很奇怪,甫出生便會說話,她告訴光目女說:「我過去曾是妳的母親,但我十三歲便壽盡,的再次下墮,因為我的世間債太重了」。那時,光目女便為母親發願,假若祂能使母親得到解脫,祂願度盡一切眾生成佛,然後祂自己才成佛,所以我們讚歎地藏菩薩「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為何發此大願?是為了母親。為什麼為了母親而發此大願呢?我將留待後面再來說明。

  另一位是目犍連尊者,目犍連尊者的因緣記載於《盂蘭盆經》。目犍連尊者修行成道,得到神通。目犍連尊者很孝順,在未得到神通時,雖想到祂的母親,但是卻無法去找祂的母親,因為不知她轉生在那裡?在得到神通後,祂便利用自己的神通眼去觀察,發現母親在餓鬼道受苦。

  目犍連尊者便利用自己的神通送飯去給母親吃。祂母親在餓鬼道不知餓了多久,看到人家送飯給她吃,便急著搶過來吃,但是飯一拿過來,還在手上就變成了火炭。那時,目犍連尊者嚇了一跳,傷心得哭了起來。心裡想:憑自己的神通竟無法救度母親。祂哀求佛陀,有什麼辦法救度母親呢?教主釋迦牟尼佛告訴祂說:「你母親生前業障深重,貪欲嫉妒種種的罪業深重,不是你一個人的力量可以救度她的,必須用十方的高僧大德,尤其在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結夏圓滿時,你來供養這些高僧大德,這樣才可超度你的母親。」

  目犍連尊者便依世尊的指示,在七月十五日那天舉辦盂蘭盆齋。現在盂蘭盆法會是佛教很流行的法會,地藏法會亦是很流行的法會。

  地藏菩薩、目犍連尊者,都是孝順的榜樣。所以,各位要了解我們佛教是個行孝的宗教。

  不過,應如何行孝呢?釋、儒孝道的觀念有所不同。現在,我就拿儒教與佛教的孝道觀做一比較。接著,再來談如何感念自己的母親。

  關於行孝的方法,儒教是父母親在世時,要天天侍奉他們,在衣食住方面,要讓父母得到充足的享受,本身要立身行道,揚名於世,也就是要成為一個功成名就的人,以顯祖宗,這便是孝。但父母親離開世間之後,怎麼辦呢?儒教認為父母親離開世間之時,應依規矩祭拜他們,這樣便是盡了生前死後的孝順之道,這是儒教行孝的方法。

  再來說我們佛教的行孝方法,佛教的孝是,父母親在世時,除了像儒教一般用世俗物質的行孝方式之外,應該要善巧方便,勸父母親來學佛信佛、持齋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生前的孝。在他們離開世間後,要替他們修積功德、至誠迴向,使他們永遠跳出三界,了脫生死,這便是父母親離開世間後的行孝方法。

  所以在蓮池大師的《七筆鉤》的頭一條就說:「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相傳蓮池大師未出家前,在朝廷當官,一次,家裡一位女傭將皇帝送他的一個花瓶弄破了,蓮池大師很生氣,皇帝送的東西竟被弄破了,賠錢事小,但東西稀有珍貴不易得。那時,他的太太很賢慧,平亦篤信佛法,便勸他說:「世事無常,看開點。」蓮池大師被這話所感動,於是深入佛經,才發現佛教這麼的好以後更深研佛法,深研佛法之後,便決定出家。他的妻子欲阻止卻阻止不了,便請隔壁一個口才很好的阿婆來勸蓮池大師,阿婆勸他的第一點是說:「出家是不孝的,因為你無法孝順你的父母,你無法提供他們物質上的孝。」

  那時,蓮池大師已了知佛法,便告訴她《七筆鉤》的第一條:「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是說父母之恩,重如山一般,但不是以五鼎三牲即能報答父母恩。五鼎三牲是說依中國古禮,父母辭世之後,必須祭拜他們,這牲禮一般人用的,為官的用的,為大官的用的皆不相同。五鼎三牲一定是在朝廷當大官的人須祭拜父母親的禮,世人以為這就是「盡孝禮」,然而這樣就可報答父母恩嗎?

  為人父母親者,尤其是母親從小辛苦將我們撫育拉拔長大,難道說他焚辭世之後,殺隻豬祭拜他們就得了嗎?就算報盡父母恩了嗎?這是不可能的事。

  蓮池大師第三句說:「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是說為人父母親若能遠離塵垢─塵垢是煩惱生死─若能讓父母親遠離煩惱生死這才是真正盡孝道。所以,蓮池大師又說:「嗟!出世大因由」,是說我今天要出家修行有真正大的原因,是什麼原因呢?就是說我今天所要盡的不是屬於世間之孝,而是出世之孝。後面一句話說:「凡情怎剖。」凡夫的情愛,是不容易看破的。又說:「孝子賢孫,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筆勾。」是說凡是一個孝子賢孫,應該在佛法中追求孝道,除了世間孝之外,更應該以佛法行孝,以佛法行孝就是剛才所說的:「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也就是父母在世時,勸他們信佛學佛,離開世間後,為他焚做功德,使他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才是為人子女者行孝之道。

  雖然他在朝廷當官,五色金章一筆鉤銷,當官雖好,但尚不如出家修行,報答父母恩的好。

  我們曾聽說:「一子持齋千佛喜,九玄七祖盡超生。」這句話我相信學佛較久的人應該都聽過。一個孩子能持齋,一千佛都高興,當然九玄七祖盡超生。在過去有一段因緣故事:

  相傳有一個人發心要去修行,他便到深山裡去那裡晚上靜悄悄的,和家裡環境差很多,感覺有些不習慣心想:「我來這兒出家修行是對的嗎?乾脆明天回去算了」他心想不要出家好了。

  一會兒,卻聽見一些人從山上哭下來,他心想奇怪,這麼晚了怎還會有人從山上哭下來呢?

  他問知客師父道:「這附近有墳墓嗎 ? 否則怎會有人沿著山上哭下來呢 ?」知客師父回答:「不是啦,有個人本來是要出家修啊,他的九玄七祖皆超生了,現在他後悔,不出家了,那些九玄七組又要下墮,所以就哭了。」

  他想:「咦,那個某人不正是我嗎?」發心修行,九玄七祖盡超生,退失了修行的道心,那些九玄七祖又要下墮,我怎能沒有孝心呢?於是又再發心,無論如何,要學佛修行。就這麼一發道心,過一會兒就又聽到敲敲打打的鑼鼓聲,大批人又很高興的跑到山上去了。他覺得奇怪,這麼晚了,這些人敲敲打打的
去那裡呢?又問知客師父。

  知客師父說:「那個某人又發心要修行,所以他的九玄七祖再度獲得超生。」

  這雖然只是個故事,但是,其中卻包含了甚深的道理,也就是佛教的孝道觀。從這孝道觀,我們便可以了解在母親節時,我們應如何來感念我們的母親。(TOP)